Skip to content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 澳门贵宾厅网站
logo

澳门贵宾厅网站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澳门贵宾厅网站 邀请您体验K8
  • Home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世爵:中國爵位
澳门贵宾厅平台
14 7 月 2023

世爵:中國爵位

中國爵位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世爵從夏商時期開始,到建立後的1930年代左右結束。

按《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禮記》等文字資料能提供佐證,但是究竟歷史事實如何,目前缺乏足夠的考古資料。有學者認為遠古的五等爵制度只是後世理想化的編纂。從甲骨文來看,商代的公爵通常僅為對死者的尊稱,方國國君、諸侯可以有「侯」、「伯」、「子」或「田」的爵稱。

世爵:中國爵位

周朝革命,而立之際,設立嚴格的等級分封制,最初設公、監、侯、伯、子五等爵,後改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比男爵更低的封國僅為「附庸」,只能依附於其他有五等爵位的諸侯國。
西周時期有爵位的統稱諸侯,諸侯皆有封地,其封地相當於地方行政單位;諸侯的封地稱「」,按照爵等的不同,諸侯國須對周王室盡貢賦朝見等畿服義務。

諸侯作為天子的封臣盡朝覲義務的同時,又作為地方行政單位的君長,擁有自己的屬臣和附庸。屬臣是諸侯國內掌管政務的卿士;附庸則是有土地的卿士,不在諸侯國內主政,但是依附於諸侯。卿士包括(可能分上卿、下卿不同等級),大夫(可能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不同等級)及(可能包括元士、中士、庶士不同等級),構成了五等爵體系之外的沒有爵位的貴族等級。

卿士的封地稱作「邑」,在對封邑行使統治權的同時受命於所依附的諸侯。作為天下共主的同時,其本身在理論上也應該是最大的諸侯之一,其直接管轄的領地稱為。王畿之內,也設有卿、大夫、士等官職。由於王畿之內的卿士是直接從屬於周天子的屬臣,其身份等級高於作為諸侯附庸的同級別附庸;一旦受封土地,王畿之內的卿、大夫及士身份等級分別視同侯、伯及子男等有爵位的貴族。

到了東周的時期,各主要諸侯相繼稱王,並普遍廢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有些諸侯國改行郡縣制,各國紛紛設置了新的封爵制度,產生了一些有別於之前卿大夫的爵位封號,如、封君、秦國的二十等爵制等等。這些新設的有些有,有些只有俸祿,大多數都不能世襲。列國內仍然有「卿」、「大夫」、「士」的爵位。統治中心在當時的中原地區以外,周人封給的爵等為子但自稱為王,並且因長期兼併周邊小國及部落,國土廣大、風俗文化與中原王室及諸侯相異,也不採用五等爵制度,而是另設、執圭、執帛等爵位。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改為列侯,為。

基本沿襲秦二十等爵,其上又設王爵(即)。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後,高皇帝劉邦將一些在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的將領封為諸侯王,加上在此之前便已受封的英布等,共有異姓諸侯王七人。此外,劉邦還將他的(堂)兄弟及兒子封為諸侯王,後世的漢朝皇帝也大多將自己的兒子封為諸侯王。

早期的諸侯國大的包含數十個郡,小的也有數郡,都由諸侯王自行治理,漢朝朝廷只任命太傅而已,其餘官員皆由王自己任命。在諸侯國中,太傅輔佐諸侯王,內史治理國民,中尉掌管武將軍職,丞相統領眾官,其他等都像朝廷一樣。

在剪除異姓王之後,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太后呂雉掌權,她加封自己的侄子、侄孫為諸侯王,被稱為「諸呂」,但在呂雉死後均被剷除。

隨著諸侯王勢力的不斷壯大,漢朝朝廷的中央集權政策與諸侯王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最終發展成為七國之亂。

平定七國之亂後,於景帝中五年(前145年)下令諸侯王不得再治理國家,僅僅以租稅為供養,由天子為其任命官吏,並將諸侯王國的「丞相」改為「相」,取消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職,減少大夫、謁者、、諸官長丞的員額。時,將諸侯王國的「」改為「僕」,官秩由二千石降為千石,亦降為千石。元年(前8年),取消諸侯王國的內史,令相如同郡的太守一樣負責治理國民,中尉則如同郡的都尉一樣。

劉邦分封諸侯王時,規定諸侯王死後王國由王太子單獨繼承;到了漢武帝時,為了繼續削減諸侯國的勢力,漢武帝在主父偃的建議下開始實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王太子在繼承王國時需要將部分國土交給自己的兄弟封為列侯。

元年(前8年),將周朝後裔承休侯姬當和商朝後裔紹嘉侯孔何齊進封為承休公、紹嘉公,封地增加至方圓百里,之後又改為鄭公、宋公。

西漢末年,王莽被封為安漢公,其子王安和王臨也被封為新舉公和褒新公。

漢初,改稱列侯為、倫侯為關內侯,封功臣和王子、外戚共一百四十三人為侯,封地戶口多者可達數萬,少者也有數百。徹侯與關內侯原級世襲,其餘爵位降級世襲。徹侯本封地稱為「某侯國」,別封地則稱為「某侯某邑」。侯國為縣級政區之一,設相,相當於縣、道、邑之令長。徹侯自置、庶子、、洗馬、行人等家臣。時,因避諱改稱徹侯為通侯,後又稱列侯。漢武帝為削弱諸侯王的實力,頒布推恩令,析諸侯國領土封王子為列侯,侯國別屬漢郡。

雖然高皇帝劉邦在白馬之盟中規定「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即封侯的必要條件是立有功勳,但實際上皇后的父親和太后的兄弟均可封侯,到了漢武帝時為宰相封侯也成為了慣例。

從西漢開始,皇帝經常對百姓進行賜爵,但爵不得過公乘。漢初賞賜爵位的同時根據爵位等級授予不同大小的田和宅。

漢武帝時,為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之下),致使二十等爵為人所輕。於是為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閒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

三年(8年),在王莽的主導下施行五等爵,又改關內侯為。

新朝建立後,繼續施行五等爵制。四年(12年),王莽授諸侯茅土,其中公十四人,侯九十三人,伯二十一人,子百七十一人,男四百九十七人,凡七百九十六人。又有附城千五百一十一人。公的封地方百里,稱為「同」,有眾萬戶;侯、伯的封地方七十里,稱為「國」,眾戶五千;子、男的封地方五十里,稱為「則」,眾戶二千五百。但因圖簿未定,未授國邑,僅給月錢數千。

的爵制基本沿襲之制。元年(25年),將列侯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個等級,僅對縣侯仍然設置侯國。列侯舊有家臣中的行人、洗馬、門大夫被廢除,食邑千戶以上的設置、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的僅設置庶子一人。建武十三年(37年),將遠支諸侯王降封為列侯,近支諸侯王降封為公。建武十七年(41年),又重新進封諸國公為王。

二十年(215年),曹操對二十等爵制進行了改革,將原來的十八級到十五級爵位分別改為、、、,以賞軍功。

建安十八年五月,漢獻帝下詔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安十九年三月,漢獻帝下詔令魏公位在諸侯王上;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漢獻帝下詔封曹操為魏王。這是東漢爵位制度在末期的特例。

二年(221年),設郡公、縣公二爵,封皇子為郡公、皇弟為縣公。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諸公為王,王爵始分為郡王、縣王二等,又規定王之庶子封鄉公,嗣王之庶子封亭侯,公之庶子封亭伯。

爵位始設時間授爵舉例備註王(二十郡)二十一年(216年)晉王專用於封授準備受禪者公(十郡)十八年(213年)晉公王(郡王)沛王曹林專用於封授宗室王(縣王)三年(222年)鄄城王曹植公(郡公)十三年(37年)秦公曹禮專用於封授宗室、公孫淵公(縣公)元年(前8年)平陽公曹琮專用於封授二王後、宗室侯(縣侯)平原侯甄德鄉公三年(222年)高貴鄉公曹髦專用於封授宗室鄉侯元年(25年)博平鄉侯毛嘉亭侯安陽亭侯亭伯三年(222年)專用於封授宗室關內侯關內侯名號侯二十年(215年)崇德侯關中侯關中侯孫資關外侯五大夫吏民爵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專用於賜予百姓

咸熙元年(264年),開建五等,分郡公、縣公、大國侯、次國侯、大國伯、次國伯、大國子、次國子、大國男、次國男十級,設置相以及典祠、典書、典衛、典禮令(或長、丞)等國官,配備車前司馬、旅賁等儀仗,縣公以下皆有固定封疆里數和食邑數。自騎督以上六百餘人皆封。

、孫吳的爵制沿襲曹操改革之前的制度,唯蜀漢對封侯嚴格管控。

西晉的爵制基本沿襲咸熙之制。泰始元年(265年),新設郡侯一爵。咸寧三年(277年),改封諸王,將王爵分為大國王(二萬戶以上)、次國王(萬戶以上)、小國王(又分為五千戶以上、不滿五千戶)、縣王(三千戶)四等。同時確定了諸王、郡公侯支子的推恩分封之制,大國次國始封王之支子為公、承封王之支子為侯、繼承封王之支子為伯,小國五千戶以上始封王之支子為子,小國不滿五千戶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為男,除此之外不得再封授五等爵。太康十年(289年),改王國相為內史,以數郡為國改封或新封皇子為王,其王國支郡太守亦改為內史。

晉制,郡公、郡侯之國改太守為相,其餘五等封國在郡縣行政體系之外、具有固定封疆里數,魏制縣公之國改縣令長為公國相,縣侯(列侯)之國改縣令長為侯相。二十等爵沿襲舊制,關外侯以上爵位授予高官或有功者,其餘爵位賜予下層吏民。

爵位始設時間咸熙官品封地食邑置軍授爵舉例王(大國王)第一品數郡或一郡二萬戶以上三軍(五千人)琅邪王司馬伷王(次國王)一郡萬戶以上二軍(三千人)趙王王(小國王)五千戶以上一軍(一千一百人)太原王司馬輔不滿五千戶隴西王司馬泰五等爵公(郡公)咸熙元年(264年)三千戶以上樂陵公石苞侯(郡侯)泰始元年(265年)三千戶濟北侯王(縣王)三年(222年)一縣南宮王司馬承五等爵公(縣公)咸熙元年(264年)七十五里一千八百戶無睢陵公王祥侯(大國侯)七十里一千六百戶睢陵侯王祥侯(次國侯)六十五里一千四百戶濟川侯裴秀伯(大國伯)六十里一千二百戶伯(次國伯)五十五里一千戶子(大國子)五十里八百戶子(次國子)四十五里六百戶即丘子王覽男(大國男)四十里四百戶男(次國男)三十五里二百戶公(魏制縣公)元年(前8年)一縣不定鄄城公二十等爵列侯侯(縣侯)第三品當陽侯鄉侯元年(25年)第四品一鄉平陽鄉侯賈模亭侯第五品一亭部潁陽亭侯關內侯第六品無關內侯王眾名號侯二十年(215年)歸命侯關中侯第七品關中侯庾峻關外侯吏民爵無賜天下爵,人五級

東晉初期,對爵制進行了大幅調整。停授郡侯、舊制五等爵、魏制縣公。新制五等爵分為實封、虛封兩類,實封者加「開國」,虛封者加「五等」,公封郡、縣,侯伯子男封縣,「開國」者改封地郡太守、縣令長為相。開國郡公、縣公為第一品,開國縣侯、伯、子、男為第二品。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規定食邑九分食一。

前期的封爵制度基本承襲東晉之制。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降殺蕃國禮儀,並革除郡縣內史、相及封內官長向國主稱臣之制。皇帝支子封郡王,食邑少者二千戶,多者五千戶,宋孝武帝時令襲封王之婚葬之禮不得同於始封王。冢嫡者亦封郡王,食邑二千戶;支子並封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始封王支子封開國縣侯,食邑一般為千戶。

諸王除置師、友、文學三位不臣之官外,設置郎中令,中尉,大農,左、右常侍,侍郎,上、中、下軍將軍,典書、典祠、典衛、學官令,典書令丞,治書,中尉司馬,世子庶子,陵、廟、牧長,謁者,中大夫,舍人,典醫、典府丞等稱臣國官。開國公減省中尉,左、右常侍,上、中、下軍將軍,中尉司馬等國官;開國侯又減省大農、侍郎;開國伯、子、男又減省郎中令。列侯置家丞(食邑千戶以上置)、庶子等家臣。

爵位始設時間宋官品朝服印綬授爵舉例王(二十郡)二十一年(216年)遠遊冠服璽紱齊王蕭道成公(十郡)十八年(213年)齊公蕭道成郡王五時朝服,遠遊冠,三梁進賢冠,佩山玄玉金璽龜紐,纁朱綬南郡王劉義宣縣王三年(222年)南豐縣王開國爵開國郡公東晉初期第一品五時朝服,進賢三梁冠,佩山玄玉金章,玄朱綬巴東郡開國公柳元景開國縣公華容縣開國公開國縣侯第二品龍陽縣開國侯王鎮惡開國縣伯樂安縣開國伯蔡興宗開國縣子重安縣開國子王敬則開國縣男湘南縣開國男呂安國五等爵五等縣侯寧陵縣五等侯五等縣伯山陽縣五等伯沈文季五等縣子南昌縣五等子袁湛五等縣男新陽縣五等男庾悅二十等爵列侯縣侯第三品絳朝服,進賢三梁冠金印,紫綬晉壽縣侯蕭嶷鄉侯元年(25年)第四品都鄉侯褚湛之亭侯第五品永安亭侯關內侯第六品絳朝服,進賢二梁冠關內侯胡諧之名號侯二十年(215年)高山侯梅式生關中侯關中侯周山圖關外侯銀印,青綬吏民爵無大赦天下,賜力田爵一級

時,郡王按世次親疏分為正王、嗣王、蕃王三等,列侯之縣侯改稱湯沐食侯。皇帝支子封郡王,是為正王,食邑一般為二千戶(小國僅千戶),正王世子襲封嗣王,嗣王、蕃王世子襲封蕃王。冢嫡者亦封郡王,支子並封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正王支子並封開國縣侯,食邑一般為五百戶。其餘宗戚有服屬者,封湯沐食侯、鄉侯、亭侯,以遠近為差次。

諸王和公侯伯子男均開國置國官,國官對國主稱臣,對皇帝則稱陪臣,正王另置師、友、文學三位不臣之官,郡縣內史、之制沿襲前朝。正王加將軍號者均開府置佐史,其餘人督、都督諸軍事者亦開府置佐史,佐史的品秩由府主的身份來決定。列侯置家丞(食邑千戶以上置)、庶子等家臣。

基本沿襲梁制。

爵位/世子陳官品陳官秩朝服祭服印綬授爵/拜世子舉例爵位王(二十郡)遠遊冠,介幘,朱衣,絳紗袍,皁緣中衣,素帶,黑舄,佩山玄玉,垂組,大帶,虎頭鞶,腰劍十二旒冕服璽紱陳王公(十郡)平冕九旒,青玉珠,有前無後,以綬色為組纓,旁垂黈纊。
衣裳玄上纁下,畫山、龍、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九章,備五采。
大佩,赤舄,絇屨。陳公郡王(正王)第一品視萬石金璽龜鈕,纁朱綬長沙郡王蕭懿郡王()視中二千石巴陵郡王蕭屏嗣王第二品衡陽嗣王蕭元簡蕃王長沙蕃王蕭韶開國爵開國郡公進賢三梁冠,紗朱衣,佩山玄玉,虎頭鞶,腰劍金章龜鈕,玄朱綬永寧郡開國公開國縣公重安縣開國公程文季開國縣侯第三品進賢三梁冠,紗朱衣,佩水蒼玉,虎頭鞶,腰劍金章龜鈕,青朱綬長寧縣開國侯開國縣伯第四品臨沮縣開國伯江淹開國縣子第五品視二千石金章龜鈕,青綬巴山縣開國子開國縣男第六品益昌縣開國男二十等爵列侯湯沐食侯第七品視千石進賢二梁冠,虎頭鞶,腰劍金印龜鈕,紫綬鄉侯第八品西鄉侯蕭勸亭侯武陽亭侯王通關內侯金印珪鈕,紫綬名號侯關中侯第九品視六百石關中侯陳慶之關外侯銀印珪鈕,青綬關外侯楊忠吏民爵無孝悌力田賜爵一級世子正王世子第三品不言秩進賢二梁冠,佩山玄玉,虎頭鞶,腰劍金印珪鈕,紫綬安成國世子蕭機嗣王、蕃王世子第四品鄱陽國世子蕭嗣公世子進賢二梁冠,佩水蒼玉,虎頭鞶,腰劍銀印珪鈕,青綬桂陽國世子侯、伯世子第五品長城國世子陳昌子、男世子第六品

諸王和公侯伯子男所置國官及其官班(梁)、官品(陳)、官秩(陳)、冠服、印綬如下:

國官正王國嗣王國蕃王國二王後國郡公國縣公國王子侯國一般侯國伯國子國男國冠服印綬郎中令五班,第八品,六百石四班,第九品,四百石三班,第九品,二百石一班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五班無朝服,進賢兩梁冠,虎頭鞶銅印環鈕,青綬大農四班,第八品,六百石三班,第九品,四百石二班,第九品,二百石流外七班流外六班無中尉三班,第八品,六百石二班,第九品,四百石一班,第九品,二百石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流外四班無朝服,武冠,虎頭鞶常侍二班,第九品一班,第九品流外七班流外五班無朝服,武冠,簪筆,腰劍無侍郎一班,第九品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二班無上軍將軍流外七班流外六班流外五班無朝服,武冠銅印環鈕,青綬(梁)/墨綬(陳)中軍將軍下軍將軍典書令流外六班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二班流外一班流外無朝服,進賢一梁冠,簪筆,腰劍銅印典書長無流外無典書丞無流外典祠令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一班流外無典祠長無流外學官令流外五班流外四班流外三班流外一班無典衛令朝服,武冠典衛長無流外無典衛丞無流外無中尉司馬流外無食官長朱服,進賢一梁冠陵長廟長典醫丞典府丞謁者無舍人中大夫世子庶子

登國元年(386年)始賜五等爵,皇始元年(396年)增設王爵,天賜元年(404年)廢伯、男二爵,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子封小縣。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爵位均為虛封,分為正爵、假爵兩類,正爵可世襲,假爵不可世襲。後復伯、男二爵。

太和十六年(492年),推行爵制改革,廢除假爵,將爵位分為實封、虛封兩類。王爵和開國爵為實封,享有食邑,開國置官屬,郡為王國者改太守為內史,郡、縣為五等封國者改郡太守、縣令為相。郡王按世次親疏分為親王、始蕃王、二蕃王、三蕃王四等。散爵為虛封,無食邑和官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者皆降為公,公降為侯,侯降為伯,子男仍舊。太和十八年(494年),制定租稅分食制,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制定的《後職員令》中又規定了爵位的官品。

爵位官品食邑授爵舉例郡王(親王)第一品二千戶彭城郡王元勰郡王(始蕃王)一千戶城陽郡王元鸞郡王(二蕃王)五百戶陽平郡王元冏郡王(三蕃王)三百戶陽平郡王開國郡公一百戶至七千戶山陽郡開國公尉元開國縣公從第一品五百戶至二千戶真定縣開國公賀拔勝散郡公無趙郡公散縣公臨涇公開國郡侯(後廢)三百戶至八百戶滎陽郡開國侯開國縣侯第二品四百戶至一千二百戶武陽縣開國侯侯剛散郡侯從第二品無酒泉侯散縣侯涼城侯崔元珍開國縣伯第三品三百戶至一千戶城平縣開國伯裴炯散郡伯從第三品無滎陽伯散縣伯長子伯開國縣子第四品下階二百戶至五百戶歷城縣開國子散縣子從第四品下階無高陽子開國縣男第五品下階二百戶當利縣開國男崔延伯名號侯從第五品下階一百戶崇聖侯孔靈珍散縣男無弘農男楊仲宣鄉男一百戶平鄉男吏民爵無賜民為人後者爵一級,為公士;曾為吏屬者爵二級,為上造

諸王和開國公侯伯子男所置國官及其官品如下:

國官親王國蕃王國、公國侯國、伯國子國、男國郎中令第六品上階第七品上階第八品上階第九品上階大農從第六品上階從第七品上階從第八品下階從第九品下階中尉第七品上階第八品下階第九品下階流外常侍從第七品下階從第八品下階無侍郎第八品下階第九品下階上軍將軍從第八品下階從第九品上階中軍將軍下軍將軍中大夫典書令第九品上階流外典祠令從第九品上階學官令典衛令陵長無廟長食官長流外廄牧長典府丞執書謁者舍人

爵制基本沿襲北魏、東魏之制,王爵分親王、嗣王、庶姓王三等,五等爵分開國爵、散爵兩類。王爵與開國爵為實封,所置國官沿襲北魏之制,但廢除了郡縣內史、相之制。食邑分食比例為諸王三分食一,開國公侯伯子男四分食一。即位後,改用食幹給予諸侯租稅,食幹制逐漸取代了食邑制,但食幹不能傳及子孫。

爵位官品印綬郡王(親王)第一品金章,纁朱綬郡王(嗣王)銀章,纁朱綬郡王(庶姓王)開國郡公從第一品金章,玄朱綬散郡公第二品開國縣公散縣公從第二品開國縣侯金章,青朱綬散縣侯第三品銀章,青朱綬開國縣伯第三品散縣伯從第三品開國縣子第四品銀章,素朱綬散縣子從第四品下階開國縣男第五品下階名號侯從第五品下階開國鄉男散縣男吏民爵

元年(557年)據《周禮》進行改制,在開國郡公之上增設國公一爵,採用周代國名和漢代州名封高官、宗室為國公。建德三年(574年),在郡王之上增設國王一爵,進封宗室諸公為王。北周廢除了散爵,郡公至縣男皆加「開國」,但開國爵卻走向虛散化,國官大量減省,食邑虛指,只有寄食別地者才享有實封收入。郡縣內史、相之制也不復存在。

爵位命數冠服授爵舉例王(國王)譙王宇文儉郡王河間郡王縣王永康縣王國公九命方冕、袞冕、山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唐國公李昞開國郡公晉原郡開國公獨孤渾貞開國縣公雲寧縣開國公拓跋虎開國縣侯八命方冕、山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永安縣開國侯韋無漏開國縣伯七命方冕、鷩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安邑縣開國伯韋霽開國縣子六命方冕、火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建安縣開國子開國縣男五命方冕、毳冕、韋弁、皮弁、玄冠陰槃縣開國男韋彪鄉男安定鄉男來和

隋文帝基本沿襲北周之制,置九等爵。

爵位官品授爵舉例王(親王)正一品晉王王(嗣王)滕王楊詵郡王從一品長寧郡王楊儼國公唐國公李淵開國郡公河東郡開國公開國縣公安平縣開國公開國縣侯正二品岢嵐縣開國侯姬威開國縣伯正三品南皮縣開國伯韋瓚開國縣子正四品文安縣開國子張奫開國縣男正五品上階伯陽縣開國男崔大善吏民爵賜民子孫承後者爵一級

諸侯加不同者,所置國官及其人數不同,如下:

國官王
二王後
郡王
公a
侯a
伯a
子a
男a
公b
侯b
伯b
子b
男b
公c
國公e
侯c
伯c
子c
男c
郡縣公d
侯d
伯d
郡公f
子d
男d
縣公f
a:加上柱國或柱國;b:加上大將軍或大將軍;c:加上開府儀同三司或開府儀同三司;
d:加上儀同三司或儀同三司;e:無開府儀同三司以上官;f:無儀同三司以上官。
令1人無大農1人尉2人1人無典衛8人6人4人3人2人無常侍2人1人無侍郎4人2人1人無廟長1人學官長1人無食官長2人1人無食官丞2人無廄牧長2人1人無廄牧丞2人1人無典府長1人典府丞1人舍人4人3人2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推行官制改革,廢除舊爵,新置王、公、侯三等爵,不再加「國」或「開國」。國令改為家令,其餘國官均廢除。

唐初,廢除了隋煬帝時的爵制,恢復了隋文帝時的九等爵制,王封國、郡,公封國、郡、縣,侯、伯、子、男封縣,封郡、縣者皆加「開國」,名山大川及畿內縣不封。皇兄弟、皇子封,諸子封郡王,親王諸子封開國郡公(承恩澤者封郡王、國公)。由低級爵位進封至開國郡公以上者,舊爵回授子孫。承襲親王者封嗣王,承襲郡王、特封王者封國公,嗣王與公侯伯子男均原級世襲,襲爵順位依次為嫡子、嫡孫、嫡子同母弟、庶子、嫡孫同母弟、庶孫(曾、玄以下同此,無子者可養同宗合於昭穆者為嗣子)。

唐朝封爵的食邑制度因襲北周、隋朝之制,本身為虛封,唯加者可以收取封戶的租賦(唐玄宗時改為領取俸祿)。除了食邑,另有永業田。

爵位官品食邑永業田授爵舉例備註王(親王)正一品一萬戶百頃秦王嗣王從一品五千戶嗣曹王專用於封授承襲親王者郡王五十頃汾陽郡王郭子儀國公三千戶四十頃梁國公開國郡公正二品二千戶三十五頃魏郡開國公開國縣公從二品一千五百戶二十五頃雁門縣開國公開國縣侯從三品一千戶十四頃襄武縣開國侯權德輿開國縣伯正四品上階七百戶十頃贊皇縣開國伯李德裕開國縣子正五品上階五百戶八頃博陵縣開國子開國縣男從五品上階三百戶五頃彭陽縣開國男古爵百姓為戶者,賜古爵一級專用於賜予百姓

安史之亂後,封爵進一步虛散化,出現了無法襲爵、降級襲爵、襲爵等待期增長的現象,開啟了宋朝爵位不能世襲的先聲。與此同時,出現了開國郡侯、開國郡伯、開國郡子、開國郡男等新爵位,並為、遼、金所沿襲。唐朝晚期,郡王之上增設以郡名命名卻無「郡」字的王爵。

時期,王、公國名出現等級之分,親王之上增設國王(分為一國、二國)。

五代後期到宋初,對晚唐以來混亂的爵制進行了調整,王、公封國或郡,侯封郡,伯、子、男封縣,封郡、縣者皆加「開國」。常設爵位皆有食邑,但為虛封。文武官員的官職達到一定級別後,無論是否有功皆可獲得封爵,升遷或遇慶典時可加食邑,食邑達到上一級爵位的最低食邑數後即進爵。現任、前任宰相食邑和食實封通及萬戶者,封國公。自開國郡侯以上可以獲得食實封,每月每戶折錢二十五文,隨官俸發給。宋理宗時,食實封不再給錢,也成為虛封。

除了常設爵位,另有不加「開國」一詞的特設爵位郡公、侯、縣公、公。宗室死後,追贈者追封國公,追贈()者追封郡公,追贈觀察使或者追封侯。

宋朝的爵位一般為終身爵,為象徵性尊榮,不可傳於子孫。僅有安定郡王、四嗣王、文宣公(衍聖公)、崇義公等七個爵位可以傳襲,其中安定郡王與四嗣王採用兄終弟及制。

爵位官品食邑授爵舉例備註常設爵位王(親王)正一品景王趙宗漢嗣王從一品嗣榮王專用於封授入繼皇帝生父的奉祀者郡王廣陵郡王趙宗誼國公萬戶以上(宰相不限)兗國公開國郡公正二品二千戶以上京兆郡開國公杜衍開國郡侯正三品一千戶以上武功郡開國侯開國縣伯正四品七百戶以上廣平縣開國伯宋偓開國縣子正五品五百戶以上宣城縣開國子劉敞開國縣男從五品三百戶以上吳縣開國男范成大特設爵位郡公博陵郡公趙仲伋專用於追封宗室侯(郡名)新興侯趙從郁縣公涪陵縣公專用於封授被貶宗室諸王公崇義公專用於封授孔子後、周室後侯(名號)宥罪侯民爵公士賜諸州高年爵公士賜予百姓年長者

王、公國名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景祐三年(1036年)章得象曾制定封爵所用的郡國名,南宋後期新修訂的郡國名如下:

類別來源國名、郡名大國舊為大國秦齊魏燕楚魯舊為次國陳吳越舊為大國夏商周漢唐徐冀雍揚益鎮鄧邠兗荊鄆涼潭豫次國舊為次國衛鄭蔡曹許代瀛岐隨邢舊為小國涇廣福華宿密潞蘇相婺小國舊為小國江滕向黃紀譙原祁鄶耿舒介道酆蔣蕭郕譚霍防萊郇鄅郯芮薛鄖莒鄣羅郜鄎戴桐遂管沈虞應息任崇滎扈濮巢觀舊為次國安申虢舊為小國春秋國名邾杞賈鄫防巴夷谷頓麇黎葛蓼項聃茅胙庸畢滑鄀牟權甘祭尹溫毛樊成單劉鞏邵鄘韋鬲甯杜呂皖秦漢以來公侯留邰鄠郿焦宛酇穰葉郢鄢緡劇費繒郚隴范程鄱鄃潘涪遼嬴絳汲梧軹營翕秺藺易鄗洮昌翟陸淄卞綸周唐以來封公盧翼鄒房襃沛邳彭竇鄂鄴薊汧沔沂肅岷郳鄯莘順渝郫蒲酅豐唐及五代封王棣儀懐永盛濟信義睦丹恩簡忻韶循願雅通防資昭欽珍漵集和衡防撫岳袁桂蘄澧深洋鄜瓊茂衢澶徳吉景郴博賀惠潤秀邘郃潛廬澤郡河南河內河池西河清河睢陽濟陽饒陽汧陽歴陽濮陽滏陽山陽池陽鄱陽桂陽衡陽澧陽潭陽蒙陽徳陽永陽資陽潮陽真陽邵陽陽安東牟東萊東海巴東南充南溪南賓南浦隴西巴西平原平涼平樂髙平恩平廣平博平樂平西平江華江油清江潯江海豐海康海陵臨海淮安臨淮安化安鄉安岳安城齊安新安信安咸安樂安文安寧浦寧越咸寧大寧防寧巴川通川維川淄川臨川廬陵零陵景陵毗陵夷陵涪陵陵水昌元昌化盛山連山盧山隣山同谷富水上洛上饒臨汀臨賀臨封臨邛和義通義感義和政順政新興始興漳浦劍浦合浦盧溪彭原漢源樂源通化清化龍城金城永嘉蘄春宜春魏汲虢絳雁門蒲陰鍾離定襄武都縉雲蒼梧懷澤高涼鬱林樓煩仁壽

的封爵制度基本沿襲晚唐五代之制,分國王(二國)、國王(一國)、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開國伯(開國郡伯、開國縣伯)、開國子(開國郡子、開國縣子)、開國男(開國郡男、開國縣男)十一等十五種。王、公國名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封爵皆有食邑,只有加實封者才享有賦稅收入。

爵位食邑封授舉例國王(二國)秦晉國王國王(一國)一萬戶以上齊國王蕭孝穆王五千戶以上晉王蕭孝先郡王三千戶以上漆水郡王國公豳國公耶律合里只開國郡公一千戶以上漆水郡開國公耶律琮開國縣公清河縣開國公張績開國郡侯天水郡開國侯趙孝嚴開國縣侯太原縣開國侯王鼎開國郡伯七百戶巨鹿郡開國伯耿延毅開國縣伯隴西縣開國伯李知順開國郡子五百戶漆水郡開國子耶律興公開國縣子京兆縣開國子杜公謂開國郡男三百戶范陽郡開國男王鳴鳳開國縣男隴西縣開國男李君裕

金朝的封爵制度基本沿襲遼制,追贈的爵位不加「開國」,正隆二年(1157年)廢除國王。

爵位官品食邑封授舉例國王(二國)梁宋國王國王(一國)越國王蕭仲恭王萬戶以上(實封一千戶以上)楚王完顏允恭郡王正從一品五千戶以上(實封五百戶以上)金源郡王完顏習不失國公三千戶以上(實封三百戶以上)郜國公蔡松年開國郡公正從二品二千戶以上(實封二百戶以上)金源郡開國公夾谷撒合開國縣公一千戶(實封一百戶)彭城縣開國公劉恩開國郡侯正從三品武威郡開國侯段鐸開國縣侯南陽縣開國侯韓昉開國郡伯正從四品七百戶漆水郡開國伯耶律重哥開國縣伯清河縣開國伯張願恭開國郡子正五品五百戶廣平郡開國子徒單子澄開國縣子太原縣開國子王瑀開國郡男從五品三百戶清河郡開國男張茂開國縣男汾陽縣開國男郭長倩

金朝王、公國名基本沿襲遼制,仍然分為大國、次國、小國三等,每等內部亦有高低順序。

類別制定時間國名大國天眷元年(1138年)遼燕梁宋秦晉漢齊魏趙越許楚魯冀豫雍兗陳曹大定七年(1167年)殷唐吳蜀明昌二年(1191年)恆邵汴鎬並益彭譙郢絳鄂夔宛次國天眷元年(1138年)蜀隋鄭衛吳韓潞豳沈岐代虞徐滕薛紀原邢翼豐畢鄧鄆霍蔡瀛沂榮英溫大定七年(1167年)鄂荊壽明昌二年(1191年)涇岐澤升小國天眷元年(1138年)濮濟道定景申崇宿息莒鄴郜舒淄郕宗鄖譚應向郇密胙任戴鞏葛蕭莘芮大定七年(1167年)杞明昌二年(1191年)遂鄒萊郯蔣

西夏爵位於舊史並未記載,後人根據出土文獻如《官階封號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考證出有國王、太王、平王、郡王、嗣王以及東院王、南院王、西院王、北院王等王爵。

元朝置八等爵。王爵唯皇族、貴族可封,國公封賜甚濫,郡公以下多用於追贈。

爵位官品封授舉例王(金印獸紐)正一品燕王真金王(金印螭紐)安西王忙哥剌王(金印駝紐)河間王王(金鍍銀印駝紐)西平王奧魯赤王(金鍍銀印龜紐)寧遠王闊闊出郡王(銀印龜紐)從一品宣寧郡王國公正二品壽國公郡公從二品天水郡公趙柔郡侯正從三品清河郡侯郡伯正從四品隴西郡伯董文蔚縣子正五品易縣子李德祿縣男從五品象山縣男

明朝初期參閱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後來又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並定製:「凡爵非社​​稷軍功不得封,封號非特旨不得予。」明朝爵位分兩種,一是只授終身(不世),二是可以世襲(世)。爵位的「世」與「不世」,以軍功大小而定,均給誥券。除有軍功者外,可得爵號的還有曲阜孔子後裔及、外戚等因恩澤受封者,但只是給誥而不給券。與前朝不同的是,明朝的公、侯、伯只有和,並無。

明朝,王爵為皇族專享(開國諸大將死後有追封郡王者),王爵均世襲罔替:

  • 皇帝諸子,除外,一律封。其正妻稱皇太子妃、親王妃。
  • 皇太子的嫡長子封皇太孫,其餘諸子並封郡王。親王嫡長子年十歲立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也有封的例子(如朱知烊);其餘諸子年十歲,則封為郡王。
  • 親王和皇太子的子孫未封者皆稱王子、王孫,言語皆稱裔旨。其正妻稱世子妃、世孫夫人、郡王妃。
  • 郡王嫡長子為郡王;嫡長孫則授,也有封及的例子;其正妻稱長子夫人、長孫夫人。其餘諸子則授鎮國將軍(亦有濫妾所生之子降等為輔國將軍)。其正妻稱鎮國將軍夫人。鎮國將軍以下,降等襲爵。
  • 鎮國將軍之子封輔國將軍。其正妻稱輔國將軍夫人。
  • 輔國將軍之子封奉國將軍。其正妻稱淑人。
  • 奉國將軍之子封鎮國中尉。其正妻稱恭人。
  • 鎮國中尉之子封輔國中尉。其正妻稱宜人。
  • 輔國中尉之子封奉國中尉,以後永為奉國中尉,不再降等。其正妻稱安人。

皇族女性稱號:

  • 皇姑稱大長公主。
  • 皇姊妹稱長公主。
  • 皇帝之女稱公主。自公主以上俱授金冊,其夫稱,賜誥命。
  • 親王之女稱郡主。自郡主以下俱授誥命,其夫稱儀賓。
  • 郡王之女稱縣主。
  • 鎮國將軍之女稱郡君。
  • 輔國將軍之女稱縣君。
  • 奉國將軍之女稱鄉君。
  • 奉國中尉之女,一律稱宗女。

俸祿為本色糧、折色糧、折鈔(即紙幣)等所組成:

  • 親王歲祿約一萬石(因人而異,亦有八千、六千、三千、兩千石的;嘉靖後多為九千石)。
  • 郡王〈郡王長子襲封之後俸祿一律折半;俸祿因所在的親王府而異,亦有初封即為一千石或五百石的,繼承時不折半〉。
  • 鎮國將軍一千石。
  • 輔國將軍八百石。
  • 奉國將軍六百石。
  • 鎮國中尉四百石。
  • 輔國中尉三百石。
  • 奉國中尉兩百石。
  • 公主及駙馬兩千石。
  • 郡主及儀賓八百石。
  • 縣主及儀賓六百石。
  • 郡君及儀賓四百石。
  • 縣君及儀賓三百石。
  • 鄉君及儀賓兩百石。

明朝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專授功臣和外戚,三等爵一般世襲罔替,也有降等襲爵〈子孫襲爵比本人低一等,但世襲罔替〉或不能繼承〈流爵〉者。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

  •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開國輔運守正文臣」。
  • 從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
  • 或曰「奉天翊運推誠宣力」和「奉天翊衛推誠宣力武臣」或曰「欽承祖業推誠奉義」。

公侯伯爵中,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公、侯、伯封號分四等歲祿以功為差,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郡公、郡侯、郡伯、縣子、縣男這五等封爵並不屬於明朝建立後的正式封爵體系,係明朝建立前,明太祖朱元璋給戰死的功臣追贈的封爵。

明朝建立後,確立的正式爵位為:國公、侯、伯。

公侯伯爵的俸祿:

以下為《明會典》所述萬曆年間的規定。

公爵:不定,因人而異。

  • 魏國公 年俸五千石〈兩千本色,三千折鈔〉。
  • 黔國公 三千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五百折鈔〉。
  • 成國公 四千二百石〈一千四百本色,二千八百折鈔〉。
  • 英國公 三千二百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七百折鈔〉。
  • 定國公 二千五百石〈一千五百本色,一千折鈔〉。

侯爵:亦不定,以年俸一千石〈五百本色,五百折鈔〉居多。亦有五百石或一千五百石者。

伯爵:以年俸一千石(三百至五百本色,五百至七百折鈔)居多。亦有七百石或一千一百石者。

清朝爵位按授予的對象分、功臣、蒙古(回部、哈薩克)三種。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從高到低共十二級:
「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音。「固山」就是「旗」(gūsa),「多羅」指一角(doro),「和碩」指一方(hošo),都是指所擔當方面範圍的大小,以「和碩」為最大。

  1. 和碩親王
  2. 多羅郡王
  3. 多羅貝勒
  4. 固山貝子
  5. 奉恩輔國公
  6. 不入八分鎮國公
  7. 不入八分輔國公
  8. 鎮國將軍,分一至三等鎮國將軍,正一品;
  9. 輔國將軍,分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輔國將軍,正二品;
  10. ,分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奉國將軍,正三品;
  11. 奉恩將軍,分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及奉恩將軍,正四品。

奉恩輔國公之前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冊封共二級,分別為世子(嫡子)、與(郡王嫡子)。沒有爵位的宗室成員統稱為「閒散宗室」,可穿著四品武官官服。
澳门贵宾厅平台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禮親王代善、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後來的雍正時怡親王、同治時恭親王、光緒時醇親王、慶親王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遞降世襲。

宗室爵俸祿:

  1. 親王歲俸銀萬兩,祿米萬斛;
  2. 世子歲俸銀六千兩,祿米六千斛;
  3. 郡王歲俸銀五千兩,祿米五千斛;
  4. 長子歲俸銀三千兩,祿米三千斛;
  5. 貝勒歲俸銀二千五百兩,祿米二千五百斛;
  6. 貝子歲俸銀一千三百兩,祿米一千三百斛;
  7. 鎮國公歲俸銀七百兩,祿米七百斛;
  8. 輔國公歲俸銀五百兩,祿米五百斛;
  9.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四百一十兩,祿米四百一十斛;
  10.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三百八十五兩,祿米三百八十五斛;
  11.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三百六十兩,祿米三百六十斛;
  12.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三百三十五兩,祿米三百三十五斛;
  13.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三百一十兩,祿米三百一十斛;
  14.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二百八十五兩,祿米二百八十五斛;
  15.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二百六十兩,祿米二百六十斛;
  16.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二百三十五兩,祿米二百三十五斛;
  17.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二百一十兩,祿米二百一十斛;
  18.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一百八十五兩,祿米一百八十五斛;
  19.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一百六十兩,祿米一百六十斛;
  20.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一百三十五兩,祿米一百三十五斛;
  21. 奉恩將軍歲俸銀一百一十兩,祿米一百一十斛。

功臣爵又以相對於宗室爵而稱為「民爵」。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制,功臣爵位為以下二十七等:

  1.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2.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3.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4.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子,正一品;順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漢名「子」。
  5.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順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漢名「男」。
  6.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順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漢名「輕車都尉」。
  7. ,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正四品;順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漢名「騎都尉」。
  8. 雲騎尉,正五品;清初稱「半個前程」,順治四年(1647年)定名,乾隆元年(1736年)定漢名「雲騎尉」。
  9. 恩騎尉,正七品;乾隆十六年(1751年)增定。

功臣爵位俸祿

  1. 一等公歲支俸銀七百兩
  2. 二等公六百八十五兩
  3. 三等公六百六十兩
  4. 一等侯又一雲騎尉六百三十五兩
  5. 一等侯六百一十兩
  6. 二等侯五百八十五兩
  7. 三等侯五百六十兩
  8.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五百三十五兩
  9. 一等伯五百一十兩
  10. 二等伯四百八十五兩
  11. 三等伯四百六十兩
  12.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四百三十五兩
  13. 一等子四百一十兩
  14. 二等子三百八十五兩
  15. 三等子三百六十兩
  16.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三百三十五兩
  17. 一等男三百一十兩
  18. 二等男二百八十五兩
  19. 三等男二百六十兩
  20.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二百三十五兩
  21. 一等輕車都尉二百一十兩
  22. 二等輕車都尉一百八十五兩
  23. 三等輕車都尉一百六十兩
  24.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一百三十五兩
  25. 騎都尉一百一十兩
  26. 雲騎尉八十五兩
  27. 恩騎尉四十兩

不列等世職俸祿

  1. 閒散公二百五十五兩
  2. 閒散侯二百三十兩
  3. 伯品級世職二百零五兩
  4. 子品級世職一百八十兩
  5. 男品級世職一百五十五兩
  6.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一百三十兩
  7. 騎都尉品級世職一百零五兩
  8. 雲騎尉品級世職八十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一兩,兼支給米一斛。

  1. 汗 
  2. 親王  
  3. 郡王  
  4. 貝勒   
  5. 貝子  
  6. 鎮國公  
  7. 輔國公
  8. 台吉  
  9. 一等台吉(塔布囊)  
  10. 二等台吉(塔布囊)
  11. 三等台吉(塔布囊) 
  12. 四等台吉(塔布囊) 

其中一等台吉以上爵位可任札薩克,以下為閒散王公爵位。

外藩爵俸祿:

  1. (內扎薩克王公)科爾沁圖什業圖、卓哩克圖、達爾罕三親王俸銀二千五百兩,俸緞四十匹;其餘親王俸銀二千兩,俸緞二十五匹;科爾沁扎薩克圖郡王俸銀一千五百兩,俸緞二十;其餘郡王俸銀一千二百兩,俸緞十五;貝勒俸銀八百兩,俸緞十三;貝子,俸銀五百兩,俸緞十;鎮國公俸銀三百兩,俸緞九匹;輔國公俸銀二百兩,俸緞七;扎薩克台吉俸銀一百兩,俸緞四;
  2. (外扎薩克王公)汗俸銀二千五百兩,緞四十;親王俸銀二千兩,緞二十五;世子俸銀一千五百兩,緞二十;郡王俸銀一千二百兩,緞十五;貝勒俸銀八百兩,緞十三;貝子俸銀五百兩,緞十;鎮國公俸銀三百兩,緞九:輔國公俸銀二百兩,緞七;扎薩克一等台吉俸銀一百兩,緞四;
  3. 伊犁所屬之土爾扈特、和碩特汗、王、貝勒、貝子、公、台吉應領俸銀、緞匹數目,均與喀爾喀同;杜爾伯特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扎薩克台吉俸銀、俸緞喀爾喀汗、王、公、台吉之例頒給。
  1. (內扎薩克王公以下貴族)一等子爵俸銀二百五兩,二等子爵俸銀一百九十二兩五錢,三等子爵俸銀一百八十兩:一等男爵俸銀一百五十五兩,二等男爵俸銀一百四十二兩五錢,三等男爵俸銀一百三十兩;一等輕車都尉俸銀一百五兩,二等輕車都尉俸銀九十二兩五錢,三等輕車都尉俸銀八十兩;騎都尉俸銀五十五兩:雲騎尉俸銀四十二兩五錢;
  2. (外扎薩克王公以下貴族)乾清門行走一等台吉俸銀一百兩,二等八十兩,三等六十兩,四等四十兩。陣亡世襲一等台吉五十兩,副都統七十七兩五錢,騎都尉五十五兩,雲騎尉四十二兩五錢。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六十七五錢。喀爾喀世襲一等台吉五十兩,達爾罕二十兩,緞四。
  1.   
  2.  
  3. 郡主額駙  
  4. 縣主額駙  
  5. 郡君額駙  
  6. 縣君額駙
官品魏・西晉東晉・宋陳第一品王・公・侯・伯・子・男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郡王第二品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嗣王・蕃王・開國郡公・開國縣公第三品縣侯開國縣侯第四品鄉侯開國縣伯第五品亭侯開國縣子第六品關內侯・名號侯開國縣男第七品關中侯・關外侯湯沐食侯第八品鄉侯・亭侯第九品關中侯・關外侯
官品北魏北齊隋唐宋金元正一品郡王・開國郡公郡王王郡王・國公王從一品開國縣公・散郡公開國郡公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嗣王・郡王・國公郡王正二品開國縣侯散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郡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國公從二品散郡侯・散縣侯散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公郡公正三品開國縣伯散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伯開國郡侯開國郡侯・開國縣侯郡侯從三品散縣伯

世爵

開國縣侯正四品開國縣子開國縣伯開國郡伯・開國縣伯郡伯從四品散縣子正五品開國縣男開國縣子開國郡子・開國縣子縣子從五品散縣男開國鄉男・散縣男開國縣男開國郡男・開國縣男縣男
官品天命5年(1620年)8年(1634年)元年(1644年)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16年(1751年)超品五備御之總兵官一等公一等-三等公 一等-三等侯一等侯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侯一等-三等伯一等伯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伯正一品一等-三等總兵一等-三等昂邦章京一等-三等精奇尼哈番一等子兼雲騎尉・一等-三等子正二品一等-三等副將一等-三等梅勒章京一等-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一等男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男正三品一等-二等參將一等-三等甲喇章京一等-三等阿達哈哈番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等-三等輕車都尉世爵

游撃正四品備御一等-二等牛録章京一等-二等拜他喇布勒哈番一等騎都尉兼一雲騎尉・騎都尉正五品 拖沙喇哈番雲騎尉正七品 恩騎尉

中國歷代受封女性通稱為世爵命婦,細分為內命婦和外命婦。

世爵

澳门贵宾厅平台

文章导航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anniu
新会员奖金 $5

最新文章

  • PG赏金大对决:挑战5000倍大奖,赢取丰厚奖励!
  • 探索白金赌场的奢华体验与游戏魅力
  • 深入探讨pg游戏平台试玩的玩法与技巧
  • 探索安博体育电竞:引领未来电竞行业的新趋势
  • 全面解析澳客胜负彩十四场投注策略与技巧

分类

  • NEWS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 澳门贵宾厅网站
2025 年 10 月
一二三四五六日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 6 月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澳门贵宾厅平台 澳门贵宾厅网址 澳门贵宾厅网站

澳门贵宾厅网站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澳门贵宾厅网站 邀请您体验K8
Back to top
Proudly powered by K8 Gaming Group | Copyright © 2023 | 澳门贵宾厅网站. 版权所有
澳门贵宾厅网站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 澳门贵宾厅官方网站
  • 澳门贵宾厅平台
  • 澳门贵宾厅网址
  • 澳门贵宾厅网站
Add your widget here
转到手机版